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大故事

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助力省域副中心和“六个之城”建设

——芜湖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工作展望

发布日期:2025-05-06 08:49来源: 市人大作者:俞杨晨浏览次数:

刚刚走过的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守正创新、奋发有为,履职尽责、开拓进取,全年举行常委会会议9次、主任会议15次,作出决议决定15项,制定地方性法规2件,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68件,审议专项工作报告23项,开展专题调研57次、专题询问1次,办结代表意见建议30744件……一项项工作、一个个数字,记录了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尽责的坚实成效。

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新担当创造新未来。2025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明确了今年全市人大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紧紧围绕省委和市委部署,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持之以恒提升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质效,更好地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打造“六个之城”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人大工作的首要政治原则,也是稳中求进推进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要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期间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找准今年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全国两会刚刚闭幕,3月12日上午,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六次会议,第一议题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审议2025年度工作要点。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牢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全国人代会部署,锚定省域副中心和“六个之城”建设目标,修改完善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工作计划,与市委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同步,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人大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

强化高质量发展法治供给

“创新”是芜湖的基因,“汽车”是芜湖的支柱,“智算”是芜湖的未来,“枢纽”是芜湖的优势,“欢乐”是芜湖的标识,“幸福”是芜湖的追求。“六个之城”内涵丰富,各有侧重,构成一个涵盖芜湖全面工作的有机整体,让省域副中心建设的路径更加清晰,更加具象,可感可及。新年伊始,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首场主任会议组成人员接待代表日活动,面对面听取市人大代表对芜湖市打造“六个之城”的意见建议。

聚力打造“六个之城”,是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绘就的战略蓝图,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时代赋予人大的职责使命。

“今年,我们将紧扣大局、着眼急需,高质高效地把市委的立法部署转化为地方性法规,把改革发展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地结合起来。立足首位产业发展、人民城市建设、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加快健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急需的法规制度,以法治之力引领保障‘六个之城’建设。”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同志表示。

围绕“创新之城”,积极探索创新立法工作机制,推进立法工作提质增效,聚焦首位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人民城市建设等,开展创制性立法,积极争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我市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更好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民意直通车”作用。

围绕“汽车之城”,发挥立法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条例立法,在一审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提交常委会会议二审。

围绕“智算之城”,在市政府先行制定全国首部算力规章基础上,推进算力产业促进条例立法,更好护航芜湖长三角算力中心城市建设,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围绕“枢纽之城”,推进港口型物流枢纽建设促进条例立法,推进芜湖港高质量发展,构建“空铁水公”多式联运体系,促进枢纽建设。

围绕“欢乐之城”,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条例立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文创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围绕“幸福之城”,审议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城市管理条例(修订)、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城市更新条例,加快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

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职权。2024年11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决定。新修改的监督法明确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实施监督,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的原则,同时增加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内容。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严格执行新修改的监督法,始终围绕中心大局和群众期盼选准监督项目、列出监督计划、依法开展监督,不断改进监督方式方法,切实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全年安排听取和审议28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报告,开展2次执法检查、1次专题询问。

聚焦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预算执行、“十五五”规划编制等加强工作监督,听取科创平台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欢乐芜湖”品牌塑造、农文旅融合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应用等专题调研,开展市重点建设工程督查活动,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民生保障,听取审议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千万工程”实施、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拥军优属等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群众体育、妇女权益保护等专题调研,听取审议人民城市建设情况的报告,组织专题询问和专项工作报告满意度测评,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聚焦法治建设,听取审议打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犯罪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学前教育法、旅游法、安徽省旅游条例执法检查,以及农业法、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执法检查审议意见办理情况“回头看”,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各类执法检查。出台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监督“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情况工作办法,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落实普法责任,进一步做好普法工作。

支持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

今年两会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修正草案的审议备受关注。这是代表法1992年制定以来的第四次修改,旨在强化“人民代表”政治要求、拓展深化“两个联系”制度机制、进一步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提质增效,为各级人大代表履职发挥作用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以贯彻实施新修改的代表法为契机,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依法服务和保障代表履职,高质量做好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推动解决代表关注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

全过程提升议案建议办理质效。健全代表议案建议提出机制,引导代表提出高质量议案建议;细化议案建议精准分办、重点督办、答复通报等环节,强化过程管理和跟踪督办;落实主任会议成员重点督办制度,改进提升“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加强对代表建议分析梳理,作为确定立法、监督项目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办理代表建议,持续推动‘重答复’向‘重落实’转变,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3月14日,在全市“两会”议案建议提案交办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分管负责同志强调。

全方位搭建代表履职平台。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一号文件部署,按照设施规范化、工作制度化、活动常态化、运行信息化、服务便捷化目标,扎实有序推进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这个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收集社情民意的“连心桥”、开展履职活动的“主阵地”,充分发挥联系群众、民主协商、汇集民智、基层治理、宣传教育五大功能。探索试行预算监督基层联系点,推进社会建设工作基层联系点从“建好”向“用好”提升,丰富拓展基层民主实践形式。

全身心服务保障代表履职。坚持主任会议组成人员接待代表日、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拓展联系广度深度。常态化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组织代表参加视察调研、执法检查,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举办代表履职学习班,提升代表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组织好代表专题调研和人代会前集中视察,为代表知情知政、审议议题、提出议案建议提供保障。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建成省域副中心、打造“六个之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芜湖篇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