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代表 > 议案建议

关于实施高水平生态芜湖建设助推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8-21 17:16来源: 市人大浏览次数:

周守标等12名代表(镜湖区代表团)

主办单位:市发改委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在重庆、武汉、南京和南昌召开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一以贯之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芜湖是滨江山水风景园林城市,正在开展省域副中心、人民城市建设,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芜湖也是安徽打造长三角“白菜心”的核心城市,生态优势是芜湖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大优势,生态“大屏障”就是发展“大平台”,绿色“后花园”也是发展“前沿地”。近年来,芜湖市在生态保护建设、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土壤环境修复等方面持续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对标苏浙沪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融合水平不高;雨污分流不彻底间歇性污水溢流问题仍然存在;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跟不上新形势需要,没有实现“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手段应用不足。

建议:

一、筑牢长江及支流生态廊道,全力打造芜湖长三角“白菜心”。全面落实长江保护法,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统筹沿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持续推进岸线废弃码头、厂区、矿山等复绿任务,以打造“杉树之城”和“樱花之城”以及长江岸线生态屏障为契机,积极营造岸线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采取多种生态治理措施开展河湖生态修复;持续推进外龙窝湖省级湿地公园、扬子鳄和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建设水平。

二、营造绿境、画境、意境和人境的城市规划理念,全力推进芜湖城市品质整体提升。芜湖市正在全力推进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必须要营造“绿境”“画境”“意境”“人境”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理念。营造绿境即尊重自然环境要素,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芜湖的山水与城市密不可分,山得水而活,城得水而灵,山水相依,相得益彰,芜湖城市建设要将自然山体、江河、湖泊、湿地等元素融入城市营造中,发挥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系统开展自然恢复、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画境就是把芜湖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在芜湖城市建设中要城景交融,凸显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画面感,赋予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和文化承载功能。营造意境就是在芜湖城市建设中,通过构思,融入主观意象,借景寓情,情景交融,使芜湖成为“处处是风景、满地是园林”的场景城市。营造人境就是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发展主线,营造以人为本、和谐宜居、乐活户外、休闲游憩的生活环境,使城市功能人性化、城市生活文明化。

三、落实“双碳目标”,全力推动芜湖生态城市高水平发展。在生态环境领域推进精准治污,筑牢城市“底色”。以点源、面源、线源、内源为抓手,持续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严格落实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构建“职责—考核—问责”闭环工作机制,深入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

在经济发展领域坚持绿色发展,彰显城市“气质”。一是调整产业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重点打造人工智能、光伏产业、新能源等低能耗和低污染产业集群,大力推进首位产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突出“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加快构建“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的现代化制造体系;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费量,增加天然气、电力和清洁能源的使用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提高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率;三是提升运输结构,鼓励绿色健康出行。

加快城际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快速通道建设。在城市治理领域实施多元共治,赋能城市“品质”。一是加快垃圾分类,提升垃圾处置能力;二是强化交通智能应用,提升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和交通运行服务品质;三是加强城市治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更新城市管理理念,完善“执法+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推广“大共治”模式;四是加强风险防控,提升应急能力。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明确风险源清单,针对性地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强化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风险防范“三个能力”建设,实现源头管控精细、贮存转运规范、处置能力匹配、监控手段高效。

四、倡导生态价值观念,全力提升芜湖生态城市建设的社会参与度。芜湖生态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和协作,能让各方主体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形成建设合力。一是积极构建由政府、企业、市民、科研机构等组成的支撑保障体系,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依托新兴技术手段,建立低碳规划管控平台,贯彻和宣传绿色低碳的价值理念,推进全市市民实施节约资源与节能减碳行动;二是培育绿色的生活方式。使社会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芜湖生态城市建设才有重要的社会基础。通过知识宣传、普及、典型示范等方式来倡导绿色生态理念,推广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回收利用,引导公众参与光盘行动,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逐步提高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鼓励市民积极参与以生态低碳为主题的各类竞赛和志愿服务活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和绿色工农业发展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有序向社会公众开放,使得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三是广泛开展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健全城市公众参与绿色低碳行为的长效激励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拓宽绿色低碳形式和渠道,让芜湖市民参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机会,推广碳普惠制或“绿色”信用卡,将绿色减碳行为与碳币、信用积分进行挂钩,可免费兑换日常消费用品或享受一些公共服务的优惠政策,激发市民参与低碳活动。

(附议代表:赵姗姗、李娟、高骏、项丰年、张葆、王爱民、毕霞、王丽军、徐蕾、张致龙、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