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代表 > 议案建议

关于推动我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8-21 17:15来源: 市人大浏览次数:

高光兴等16名代表(弋江区代表团)

主办单位:市民政局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据统计,芜湖市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3%,65岁以上达到16.1%,老龄化率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在芜湖显得尤为迫切。

近年来,特别是《芜湖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强化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对标新形势,特别是广大老年人的新期盼,还存在不少发展短板、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尚不到位;养老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医养融合发展依然存在制约;农村养老服务相对滞后;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

建议:

一、健全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激发工作动力和创新活力。一是理顺养老服务工作领导体制。建议将市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升格为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明晰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在养老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合力推动芜湖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法规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进一步压实责任。加快《芜湖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等相关法规修订进程,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制度,制定相关地方标准,补充制定一些配套政策制度,不断加大制度供给,为养老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完善长期照护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长期护理支付能力;推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完善保费筹集、评价评估、支付标准、监督管理等政策制度。

二、提升养老服务能力与水平,在普惠优质上下功夫。一是坚持优先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针对90%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机构支撑社区、社区支撑居家的定位,大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发展嵌入式养老,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强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养老服务功能,重点是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把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卫生工作重点,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卫生健康服务;二是统筹整合、科学配置各类养老资源。监管、规范各类养老机构的运行,政府要着眼普惠性,多举办价格适中、基本服务优质的示范性养老院、护理院,坚持发挥好兜底作用,为“三无”老人和经济困难老人服务,高端、个性化养老需求由社会资本和市场解决;三是改进农村养老工作。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推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科学布局,发挥乡镇卫生院、敬老院等机构的作用,切实保障好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失能失智、特殊困难老人的基本生活;四是持续深化医养合作。鼓励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组建医养联合体,发挥各自服务特长,形成优势互补,内部建立有序转诊、双向转介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积极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完善上门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医保支付保障。

三、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为养老事业输送实用性技能人才。包括管理人才、医护人员、护理员在内的各类人才是发展养老服务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要花大力气改变养老服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强度高地位低、流动高薪酬低、年龄高技能低“三高三低”现象。一是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员培养培训体系。将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支持地方高校和职业学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鼓励学生选择养老服务专业,从源头上加大具有专业能力素养的人才供给。加大在业培训力度,强化养老服务人员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提升服务人员技能水平;二是提升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待遇水平。完善激励机制,改善职业待遇,鼓励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执业,确保养老机构的医务人员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享有同等的职称评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待遇;建立养老服务专业人员薪酬体系,促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合理增长;三是建立养老服务褒扬机制。积极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认知度,设立全市养老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关爱活动,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先进事迹与奉献精神的社会宣传,让养老服务人员的劳动创造和社会价值在全社会得到尊重。

(附议代表:陈锦芳、许勇、任芳、李秀高、彭其周、强蓉蓉、李萍、汪杰斌、汪婷、宋现国、孟娟、姚有燕、陶绍梅、戴启豪、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