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代表 > 议案建议

关于加快芜湖市紫云英产业发展促进“芜湖大米”品牌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8-21 17:13来源: 市人大浏览次数:

汪玮等10名代表(南陵县代表团)

主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中共芜湖市委7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25年,紫云英种子销量占全国的50%以上。全市紫云英种植面积扩大到50万亩。”的发展目标。紫云英作为绿肥主要品种,能起到固氮作用,活化土壤中的磷和钾,能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紫云英作水稻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水稻等农产品品质。芜湖是我国最早种植利用紫云英的地区之一,自古就盛产大米,是我国“四大米市”之一,如今又致力于智慧“芜湖大米”品牌振兴。为此,市委、市政府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紫云英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大力推广“一稻一红花”种植模式。

一、全市紫云英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全市紫云英产业发展不平衡。应该说市政府及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为推动紫云英产业发展,促进智慧“芜湖大米”生产经营做了大量足有成效的工作,明文规定智慧“芜湖大米”的前茬必须种植紫云英做绿肥,以提高大米的品质和产量,并对500亩以上连片种植户给予一定的财政奖补资金,有效促进了芜湖大米产业向着绿色健康方向发展。南陵县积极打造种业强县,配套出台了《南陵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等政策,还与弋江镇等专门制定了种植紫云英的奖补措施,全力创建紫云英特色小镇,弋江镇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紫云英)强镇。县内的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绿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着力推进紫云英与常规稻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立了稳定的原良种繁育基地6万余亩,年生产经营紫云英种子280万公斤左右,种子生产经营量约占全国市场总量的四分之一;年生产经营水稻种子400万公斤以上,是业内全省早籼稻种子最多的一家。目前全市紫云英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南陵县紫云英种植面积就达到23万亩,可见,全市各县区稻田紫云英种植面积差别很大,发展不够平衡。

二是全市紫云英种植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提高。近两年来,芜湖市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奖补和支持紫云英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南陵县及弋江镇等乡镇也相应制定了一些奖补措施,但主要还是针对于连片大规模种植农户,而有的县区尚未出台激励政策,或激励与引导发展的举措不明显,这样一来对于全市大多数农户,特别是散户来说,尚不能完全享受到市县出台的政策性补贴,致使许多农户种植紫云英的积极性不高,全市紫云英种植面积还不够大。

三是紫云英高值化途径有待创新和探索。总体上看,紫云英产业目前还处在绿肥种植推广和种子生产经营的初级阶段,产业链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全身是宝的紫云英许多功能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农民种植紫云英的经济效益仅靠种子销售,产值提高幅度不够大,因此种植紫云英对农户的吸引力还不够高。

二、建议

一是扩大示范带动能力。建议市农业农村局将南陵县作为紫云英产业发展试点县,重点支持南陵紫云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集中展示紫云英新品种及其高产技术,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市各县区推广“基地+农户”等模式,鼓励建立家庭农场联盟、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以及产业协会、产业联盟,培育发展一批“紫云英+芜湖大米”产业化联合体,吸引外部人才和农科院所专业人才参与紫云英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扩大产业规模,积极推进“芜湖大米”品牌建设。

二是拓宽政策扶持面。建议市政府出台指导意见,帮助各县市区完善紫云英生产政策扶持体系,针对规模种植户加大紫云英种植补贴力度和补贴范围,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紫云英产业发展和“芜湖大米”品牌建设。就广而小的散户,可参照湖南省土壤改良措施,采取政府招投标的方式统一采购紫云英种子,免费发放到各县区散户手中,各镇村负责监督种植情况,促进紫云英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推动“紫云英+”产业经济融合发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紫云英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探索提高紫云英种植经济效益,加快“紫云英+大米”、“紫云英+蜂蜜”、“紫云英+蔬菜”、“紫云英+药物”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紫云英产品深加工的新途径,充分挖掘紫云英肥源、食源、蜜源、饲源、景源等多功能属性,形成农旅结合、种养结合的特色产业,引领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附议代表:邾东、王永娇、叶胜佳、刘辅舰、刘紫佳、李冰、吴上海、陈慧平、胡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