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代表 > 议案建议

关于加强城市停车管理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8-03 10:58来源: 市人大浏览次数:

宋玉辉等10名代表(南陵县代表团)

主办单位:市城管局

一、案由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快速发展,居民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滞后,城市停车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停车设施不足,我市老城区建设时间早,人口多,建筑密度大,停车配比低,加上道路宽度偏窄,预留空间不足等原因导致停车位不能满足汽车增长的需要,城市停车难问题日益突显,停车问题渐渐成了人们的一件闹心事,“回家找车位”“上班抢车位”“逛商场停车排长队”“到医院看病等车位”以及由乱停车引发的堵车现象频发;二是城市停车管理存在短板,新城区(特别是新建小区)停车设施闲置而大量车辆停在周边道路,很多城市次干道的道路两边划出路边停车泊位(占用非机动车道)、造成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抢道行驶,易引发交通事故,对机动车乱停乱放疏于管理、执法不到位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案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重要指示。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2022年部署实施包含《便民停车行动方案》在内的10项暖民心行动。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公安厅、省自然资源厅于2021年12月28日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皖发改基础〔2021〕696号),对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于2022年7月2日印发《〈芜湖市就业促进行动方案〉等“10+3”暖民心行动方案》(芜市办〔2022〕13号),出台了《芜湖市便民停车行动方案》,明确了便民停车行动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便民停车行动实施以来,我市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但是我市在城市停车设施规划、供给、管理和配套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商圈、医院、学校、老城区(老旧小区)、文体场馆、公园景区等区域停车难问题仍然存在。

三、建议

(一)规划引领,扩大供给。一是全面开展城市停车设施普查,建立城市停车设施基础数据库,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的停车发展策略,编制城市停车设施规划。二是基本建成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系统;实行分类分区定位,坚持停车设施差别化供给;新建居住社区严格按照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和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建设停车位,适当提高新建配建标准,尤其要增加城市公共停车泊位。三是结合“旧改”、棚改、“城改”等更新改造,挖掘利用拆改腾退空间和边角地,利用“芜小园”“宜邻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及已有人防工程地下空间,积极扩建新建停车设施;大力推进老旧小区停车设施改造(增设机械式立体停车位等),在老旧小区周边选择具备条件的支路划定允许夜间、周末、法定节假日期间停车路段,明确停车时间和停放要求,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标线,允许车辆临时停放。

(二)优化资源,盘活存量。一是推动停车资源时空置换、错时共享、有偿使用,试行热点区域限时停车、即停即走,提升停车资源周转率;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停车设施,鼓励商业设施、写字楼、公园景区、文体场馆等停车设施在空闲时段向社会开放,鼓励居住小区错时向社会开放停车设施。二是在学校、医院、办公楼、商业区、公园景区、文体场馆等重点区域,结合公共交通发展情况和周边区域交通条件,区分不同时长停车需要,综合采取资源共享、价格调节、临时停车等措施,合理确定停车设施规模;加快重点区域周边停车诱导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标志,引导车辆有序停放。三是增设新能源充电设施,推进停车充电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强大型商场、医院、学校、公园景区、文体场馆和交通枢纽等停车场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推行“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新模式。

(三)智慧出行,统筹管理。一是加强“芜优出行”智慧停车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路内+路外+充电+诱导+大数据”为核心,实现实时查找停车泊位和新能源充电桩、车位预约、智慧导航、电子支付及通行后付费等便利服务。二是充分运用价格杠杆调节停车供需矛盾,实行“分区、分类、分时”等差别化停车收费。三是强化统筹协调,牵头部门要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加大管理力度,整治停车乱象,规范停车行为,促进停车资源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

(四)公交优先,绿色出行。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倡采用“轻轨+公交+共享单车+步行”的出行模式,积极倡导绿色出行,逐步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出行结构。二是加强换乘停车设施建设,促进出行停车与轻轨等公共交通有效衔接,在轻轨交通外围站点充分考虑建设“停车+换乘”停车设施。三是优化公交与轻轨的无缝衔接,畅通公交微循环,推进全市非机动车道设置,完善以自行车通行为主的城市慢行交通网络,解决通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附议代表:董萍、徐昌华、骆臣飞、巫军、奚德龙、王永娇、刘朝莉、陈慧平、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