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报告

关于芜湖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4-02-21 09:49来源: 市人大浏览次数:

——2024年1月10日在芜湖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周 浩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全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提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形成的决议,推动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经济增长持续回升。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0亿元左右(预计数,下同),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4.3亿元,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3.5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00元,增长6.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636亿元、增长14.6%,贷款余额6010亿元、增长13.9%。

发展势能不断积蓄。牢固树立长三角一体化意识,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成功揭牌、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集群合作共建协议顺利签约。成功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区,新增48个项目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重大项目库、总投资近2000亿元。协同共建科创飞地、创新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入选全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佳”创新案例。牢固树立省域副中心意识,印发实施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方案及年度工作要点,建立与省推进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链接机制,全方位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牢固树立首位产业意识,出台首位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汽车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提高4.5个百分点,集聚“整车—零部件—后市场”规模以上企业814家、整车企业10家。奇瑞销量突破188万辆、出口93万辆,分别增长53%、101%。奇瑞科技DAY及生态博览会成功举办。海行云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有效需求充分释放。出台“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任务分工,强化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民间投资行动方案,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3%。新开工省重点项目461个、竣工144个。192个市政府投资计划项目投资完成率达92%,为历史最好水平。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珑腾智算互联网产业项目一期等8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协鑫20GW高效电池片制造一期、隆基年产10GW单晶光伏组件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充分发挥重大项目要素保障专班作用,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等资金近225亿元。开展“徽动消费·生活芜优”促消费系列活动,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500余场,发放消费券2.3亿元,带动消费36亿元以上。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8%,新增限上商贸单位近千家。

“双招双引”成果丰硕。千方百计开展“敲门行动”,举办“投资芜湖行”系列活动,新签约及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713个、332个,中国联通长三角(芜湖)算力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天宸光储一体新能源产业基地等百亿元招商项目开工建设。拓宽招商视野,赴欧洲、日韩、东南亚开展优质外资项目招引,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成功举办2023芜湖紫云英人才日、紫云英金秋人才周等系列活动,成立首批市外高校人才协作基地,启动新一轮万名大学生城市体验,新增紫云英人才驿站10个。新招引大学生8.8万人,引进领军人才393人、高端人才2724人。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3.76%,成功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27位。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安徽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启动运营皖南医学院脑科学研究院、国家航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实施“赤铸之光”重大科技项目20项,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5个。建成芜湖科技大市场,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破千亿。新认定首台套产品31个、首批次新材料4项、首版次软件10个。建成80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在孵企业2000余家。

(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发展动能加速释放。

优势产业发展壮大。聚焦优势细分领域,出台优势细分领域考核办法、重点项目竞赛办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左右,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持续实施规上企业三年递增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18家,居全省第二。成功举办2023氢能产业合作发展大会。机器人产业提质增效,2023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顺利召开,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运营成效初显,恰佩克奖颁奖仪式永久会址落户芜湖。航空产业加速发展,成功举办2023低空经济发展大会,达成合作项目36个、总投资321亿元。“芜湖造”通用航空发动机填补国内自主研发空白。湾沚区通航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无为市特种电缆产业集群获批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势头良好。制定实施芜湖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总体建设规划和项目建设指南。成功举办长三角(芜湖)人工智能视觉算法大赛。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一期江北项目调试运行,云安全项目入选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示范工程。长三角(芜湖)智算中心建成投用,“城市大脑”项目获全国2023城市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奖。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获批省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8家、服务业集聚区及集聚示范区7家,获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旅游市场强势回暖,接待游客超7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5亿元,分别增长68.9%、76.9%。新增3A级旅游景区5家、国家级旅游民宿9家。鸠江区获评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快递业务量达3.8亿件、增长18.6%。40家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营业收入超10亿元,其中7家企业超百亿元。

农业发展再创新绩。成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制定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施方案,稳妥有序推动耕地恢复治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5万亩,智慧“芜湖大米”种植面积达28万亩。新增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4家、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8个。湾沚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无为市入选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10个镇入选中部百强镇。扎实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领办合作社达189个,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占比达92%以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新识别监测对象全部落实帮扶措施。

(三)深化改革添势赋能,开放活力不断迸发。

加快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不当干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行为问题线索发现归集机制,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梳理政策808件,修改、废止11件。深入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办结反不正当竞争案件25件。实现17.1万个公共资源交易CA数字证书“一地办理、全省通用”。新建公共充电桩全部接入省、市运营平台,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高质量收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4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海螺集团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名单。深化零基预算管理,累计盘活财政存量资金31.8亿元。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380亿元,增长26%,居全省前列。入选全国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供应链票据+担保”模式入选国务院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扎实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盘活存量土地3.17万亩,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办理不动产“带押过户”近1500起,涉及抵押金额近10亿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一份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证明,累计实现信用融资1440亿元,获评全国信用建设成果观摩会城市组特色单位。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颁布实施《芜湖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入选全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试点城市,17个营商环境改革事项获全省推广,数量居全省首位。印发助企纾困助力企业平稳发展等一揽子政策举措,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75亿元。“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累计上线政策超1120项,兑现政策资金32亿元、惠及企业近1.5万家。建立民营企业家恳谈会机制,举办“畅聊早餐会”31场,解决诉求163件。推深做实“1%工作法”,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0亿元,居全省首位。新增上市企业4家,数量居全省第二,优升新能源公司成为我省首家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实现直接融资270亿元以上。

高水平开放持续推进。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芜优”行动,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实现进出口总额超185亿美元、增长35%。开发区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成功举办经开区建区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集中签约重大项目总投资达539亿元,入选全省首批“工业上楼”试点区域。自贸试验区建设捷报频传,新入选省制度创新案例17项,累计新设企业2600家、签约入驻项目101个、协议引资额312亿元。保税跨境贸易电商业务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增长100%。跨境人民币收付额727.1亿元,居全省首位。荣登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第28位。

(四)人民城市加快建设,城市能级显著提升。

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构建。成功获批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40万标箱,占全省比重近六成。三山港口岸开放通过国家验收。开通全省首条集装箱万吨级外贸直航近洋航线。芜宣机场总体规划修编获正式批复,客流量突破12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2万吨,分别增长210%、300%,成为省内第一个客流破百万的支线机场。芜湖长江大桥公路桥及接线升级改造工程完工通车。塔桥多式联运基地加快建设,低运量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完成编制。三山综合物流园获批国家第四批示范物流园区,旷云产业园获批省级冷链物流基地,宇培跨境产业园获批省级冷链集配中心。

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全力打造“最干净城市”,创新建立“一街一策”帮扶机制。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新建、改造燃气和供水管网250余公里,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04个。江北新区大力推进“六百工程”,吴越路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创建人民城市等系列品牌入选全国城市品牌十大创新案例。21个宜邻中心开工建设,赭山路宜邻中心建成投用。新增、提升绿地面积212万平方米,新建绿道33公里。累计建成芜小园·口袋公园100个,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深入开展“全民共读”计划,参与人次超350万,新建城市阅读空间60个,入选全国首批“全民阅读推广城市”,“书香芜湖”氛围日益浓厚。

“四促”攻坚行动全力推进。全面提升人民城市建设项目管理精细化水平,“促完工”项目55个,长江路高架、芜湖空港物流保税园等项目建成投用。“促开工”项目65个,外龙窝湖湿地自然公园、G347通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市区段)、芜湖经开区凤鸣研创中心等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促进度”项目92个,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天坛医院安徽医院等项目进展顺利。“促前期”项目95个,S24泰山路长江大桥合杭高速二通道、G205九华南路改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

(五)生态本底不断夯实,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重点实施“碳达峰十二大行动”,印发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三山经开区获批省级碳达峰试点园区。加快虚拟电厂建设,开展二期试点,共接入负荷资源80万千瓦。海螺新型二氧化碳储能电站列入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

污染防治有力有效。PM_2.5平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上升3个百分点。国省控水质考核断面优良率100%,居全省前列。10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印发实施主城区“十四五”城市水环境巩固提升工作方案,实现建成区74条黑臭水体常态化监测,消除49条农村黑臭水体。全市固废(危废)和辐射环境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未发生重大环境安全事件。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二期正式投入运营。南陵县入选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制定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方案,“1+1+N”中央和省级层面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及省级以上生态环保督察信访件完成整改1967个,整改完成率达99.7%。升级改造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船舶污染物接收量位居全省前列。长江天门山段凤鸣湖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入选国家级EOD项目库。

(六)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80%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持续开展“10+3”暖民心行动和48项民生实事,以点带面解决民生难题。新增托位数7100余个,千人口托位数居全省首位。助餐服务老年人220万人次。新增公共停车位3800余个、公共充电桩2300余个。整治改造菜市55个。完成中小学、幼儿园眼健康监测检查100万人次以上。

公共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位居全国120个监测城市第19位。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1所、中小学10所,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75%。繁昌区入选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名单。制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引导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儿童需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省级卫生镇6个、卫生村(社区)122个、卫生先进单位109个。推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天坛医院安徽医院建设加快推进,安定医院芜湖医院入选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建成“周末剧场”舞台12个,演出248场,唱响“欢乐芜湖”文化品牌。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印发“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健全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月850元和830元。强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部提高至每月80元。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132个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标准,开发公益性岗位近3200个,帮扶就业困难人员3500余人。职工医保参保101.9万人,较上年增加5.5万人,参保人员医保待遇稳步提升。落实保供稳价长效机制,启动“惠民菜篮子”工程69天,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93.4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3万人次。筹集发放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资金1085万元,救助受灾群众7万余人。

(七)治理效能持续提升,社会大局安定有序。

社会治理共建共享。开展“清积案、治重复、固基础”专项行动,信访受理率、按期办结率达100%,均居全省首位。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称号。预防化解征地拆迁矛盾纠纷“三问”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累计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7个。在全省率先建设“芜湖长江法治文化长廊”,实施畅通普法为民“最后一公里”行动。

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扎实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排查自建房屋67.8万栋,安全隐患整治率达93.6%。全力打击非法集资,累计化解陈案19起。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行动,排查重大事故隐患500余项。在全省率先完成化工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等级生产安全事故。

平安芜湖建设扎实推进。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雪亮工程”深入推进,建成智慧技防小区近500个,200余个老旧小区纳入智慧技防改造。出台反诈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深入开展“扫楼”行动,全市电诈案件发案数下降29%。入选全国首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从我市来看,一是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受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房地产市场持续承压、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不强等多重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二是转型升级任务繁重。科创生态还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健全,科技金融发展比较滞后。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不足,战新产业规模不够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三是城市治理不够精细。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压力短期内还难以消除,城市的品牌力影响力吸引力不够大,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四是民生领域存在短板。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文化、养老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正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今后将付出更多艰苦努力,持续攻坚克难。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与主要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从国际局势看,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未来我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财政、货币等政策“组合拳”效应将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有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从我市发展看,我们正处在实现“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的关键期、上升期,省委、省政府赋予省域副中心的全新定位,将有利于争取更多来自全国、全省的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机遇。芜湖作为联通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江就是沿海”的优势将进一步释放。随着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数据集群作为芜湖发展最重要增量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牢长三角一体化意识、省域副中心意识、首位产业意识,精准把握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优化三个重点,持续完善产业、创新、智慧、金融、政策、人才、场景、生活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八个平台,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融通、人才、服务等五个层级,打造“芜湖制造”“芜湖服务”“芜湖科创”“芜湖消费”“人民城市建设”品牌,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更大步伐。在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统筹考虑我市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如下: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新引进大学生10万人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粮食产量稳定在27亿斤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紧扣“产业+科创”,强化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各360家。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安徽(芜湖)高等研究院落地。创建省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8家以上。加快推进南站科技园、龙湖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建成10个以上创新园区。加快科技人才引育,强力推进“全国百所高校大宣讲”“紫云英人才日”“金秋人才周”等精品活动,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0个。

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做大做强首位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产品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制定产业链补短板清单,吸引一批产业层次高、技术水平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地。推动三山经开区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北湾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支持繁昌区打造奇瑞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基地。促进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先进通用飞机、无人机项目落地,支持湾沚区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力争产业规模突破380亿元。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超级工厂等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推进鸠江区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区域集聚试点建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空调压缩机、智能电气等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楚江高精铜带旗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三山经开区打造生物基材料集聚区。建设特种电缆产业技术研究院。

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印发实施促进算力中心城市建设办法,打造算力中心城市和智算中心,推动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全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和典型示范项目建设。培育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个以上,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示范工厂5个以上。深入实施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迭代、场景创新等“四大工程”,完善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支撑能力,争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8家以上。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产业,建成宝特多式联运枢纽中心等项目,布局建设一批冷链物流项目,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发展物联网,支持大型企业建设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0个。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40个。争创“芜湖大米”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南陵县等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预制菜产业园。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5万亩,推广种植智慧“芜湖大米”45万亩。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七大行动,培育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国家级旅游民宿、省级精品主题村等旅游品牌。

(二)坚持持续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计划实施重点项目921个、计划投资1642亿元。增强民间投资活力,为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创新载体和数字政府建设创造条件。强化制造业投资的关键支撑,加快建设新型显示模组、光储一体新能源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持续激发消费潜能,统筹有序发放消费券、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提质升级“徽动消费·生活芜优”行动,开展汽车博览会、家电博览会、皖南购物节等消费活动,促进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升级现有街区、古城、主题公园等消费场所,打造“环镜湖—中山路步行街—雨耕山”商圈,塑造“夜芜湖”核心品牌。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和中小企业数字化工程,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50个以上,完成“四化”诊断服务企业400家。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培育和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以上。加快“亩均效益”提档升级,扩展评价结果在项目落地等方面的运用。开工建设高标准厂房330万平方米。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金融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融资规模扩至1800亿元以上,新增人民币存贷款1500亿元以上。出台实施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及制造业、科技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等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税费、融资、用工等方面难题,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500户以上、政银担100亿元以上。建设高水平信息化项目资本对接平台,新增上市企业4家,直接融资规模超200亿元。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组建科创集团,设立科创基金,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双清零”行动。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深化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坚,力争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5万亩。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工作。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牢固树立“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开放意识。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工作方案。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作用,积极与沪苏浙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开展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征集技术需求及科技成果600条以上。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推进外贸倍增行动计划,力争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加快培育孵化外贸企业,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20家以上。持续开展“徽动全球·出海芜优”出海行动,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以上,稳步提升利用外资质效。

提升自贸试验区建设能级。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力争片区新增注册企业3100家以上、增长20%。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30项省级以上制度创新成果。持续发展壮大保税仓,打造进口保税业务产业集群。持续优化“联动接卸”“共舱管理”“直装直提”等监管通关新模式,提升通关效率。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加大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力度,推动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试点建设,力争形成更多营商环境优势标杆。加快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畅通商品和要素流通,常态化开展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排查。完善“畅聊早餐会”等政企沟通机制,扩大“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提升政府公信力。

(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人民城市建设。

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前瞻谋划“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枢纽+通道+网络”物流体系发展规划,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枢纽空间布局。启动编制航空新城规划,逐步完善航空特色城市公共服务配套。编制城市防洪规划,完善城市综合防洪体系。科学编制2024年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有序实施已获批方案,并根据需要动态调整。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芜湖港总体规划报批,有序推进芜湖港集装箱能级跨越发展行动方案实施。推进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加快机场改扩建工程一期、国际货站改扩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项目建设,开通越南河内等3条国际航线,申建皖南国际邮件互换局,力争航空货运吞吐量达6万吨。加快推进芜湖泰山路长江大桥、G4231南京至九江高速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提升公路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塔桥多式联运基地建设,积极申报中欧(中亚)班列始发站,构建区域性综合铁路货运中心。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立法,加快建设海绵智慧管理平台。

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持续推动城市有序更新,启动镜湖区“三山一棠”、经开区“三湖”片区等更新改造。改造老旧小区79个。建成宜邻中心12个,更好地满足市民生活和休闲娱乐需求。新建续建35条城市次支道路,畅通城市慢行系统。推进江北新区高水平建设城市功能配套,高品质推进育红小学江北校区、通江大道、城南过江隧道等项目建设。打造公园城市,丰富城市中心区域绿化层次和色彩,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治理、经营运行、收益分配等机制,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95%以上。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实施“千万工程”,打造农村“五大振兴”示范区,树立峨桥“茶市水乡”等和美乡村新典范。建成美丽宜居自然村庄600个,建设省级中心村72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3个,打造“永不落幕”的丰收节。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335公里、养护工程500公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新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300家以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进三山经开区省级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推进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发布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引进第三方机构对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节能降碳诊断。支持奇瑞等龙头企业建设零碳工厂、园区,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抢抓“电化长江”政策机遇,推动绿色船运产业发展。加快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推进氢能产业园建设,开展船舶领域氢能源应用示范。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为目标导向,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动PM_2.5持续下降,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扎实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决抓好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消除突出生态环境存量问题,坚决遏制增量问题。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完成智慧长江(芜湖)综合管理平台(四期)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捕鱼等违法行为。实施长江生态廊道造林绿化工程,高标准推进龙窝湖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建成开放惠生联圩生态公园启动区。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办好办实民生实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动财力下沉,兜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及时启动“惠民菜篮子”运行,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项目,强化跟踪问效,确保发挥长久效益。

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92.5%以上。持续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80%以上,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所。推进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行动提升计划,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快推进万达东学校、大学城配套小学、绿影小学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出台打造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方案,扎实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鸠兹英才”培育工程,鼓励高校在芜培养人才。打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聚集区,支持安徽师范大学实施基础教育振兴、学科振兴行动,支持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申报博士点、皖南医学院更名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本科,推动皖江学院建设高水平工科应用型大学。

繁荣发展文旅产业。坚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做强“欢乐芜湖”城市文旅IP,启动市域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实施国家长江文化公园(芜湖段)、滨江历史文化风貌区等专项规划编制。建设市公共文化艺术中心、芜湖古城三期、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地标,打造一批古今对话、中西交融、时尚经典的城市印记。高标准举办神山音乐节、长江文化艺术交流周、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等活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稳就业政策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扩岗支持力度。提档升级“创业芜优”品牌,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推广创业“一件事”打包联办模式。紧扣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实施“高薪优岗”计划。促进社会保险提质扩面,实现“应保尽保”。深入实施“数据找人”计划,提高参保缴费率。加快推进天坛医院安徽医院、安定医院芜湖医院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七)坚持守牢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

加强公共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突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切实减少一般事故、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加快市级综合性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推进镇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覆盖率达100%,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

强化经济安全保障。健全经济安全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分领域完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发现、解决各类问题。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持续推动保交楼工作。加快推进“三大工程”,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3万套,争创国家城中村改造城市。探索建立金融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妥善处理好涉众型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深入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谋划实施一批绿色仓储重大项目,提升粮食仓储能力。强化“智慧皖粮”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设施设备在线率。新增补充耕地1万亩以上。增强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推进西形冲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调峰电厂等重点项目进展,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充分运用虚拟电厂平台,加强能源运行监测预警调度,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深入推进智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创建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和社会组织作用,支持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合法权益。

各位代表,芜湖已经进入打造省域副中心的关键阶段,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芜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