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报告

关于芜湖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3-01-20 16:48来源: 市人大浏览次数:

——2022年12月30日在芜湖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邢  晖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芜湖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认真执行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各项决议,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不断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切实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一)预算执行总体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8.4亿元,同口径增长9.5%,为汇编预算的101.6%,加上级税收返还及补助收入202.1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其他资金49.7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3.5亿元、一般债券转贷收入39亿元,收入合计692.7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1.8亿元,增长15.5%,为汇编调整预算的98.3%,加上解上级支出37.3亿元、一般债券还本支出44.8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9亿元,支出合计682.8亿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9.9亿元,全部结转下年。

市级(含市本级、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山经济开发区,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7.8亿元,增长10.5%,为预算的108%,加上级税收返还、补助及下级上解收入219.3亿元、上年结余收入7亿元、一般债券转贷收入26.9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及其他资金31.2亿元,收入合计432.2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2.2亿元,增长24.9%,为调整预算的98.5%,加上解上级支出30.2亿元、补助下级支出125.9亿元、一般债券还本支出28.2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1亿元,支出合计427.6亿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4.6亿元,全部结转下年。

2.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52.4亿元,下降19.3%,为调整预算的92.1%,加上级补助收入3.5亿元、专项债券转贷收入94亿元,调入资金4.2亿元,上年结余36.3亿元,收入合计390.4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14.5亿元,下降12.7%,为调整预算的93.8%,加专项债券还本支出27.3亿元、调出资金8.7亿元,支出合计350.5亿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39.9亿元。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90.2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8.4%,加上级补助收入3.5亿元、专项债券转贷收入67.9亿元,调入资金0.7亿元,上年结余33.6亿元,收入合计295.9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06.4亿元,为调整预算的88.9%,加专项债券还本支出23.7亿元、补助下级支出16.1亿元、专项债券转贷支出12.8亿元、调出资金8.7亿元,支出合计267.7亿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28.2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亿元,为预算的114.3%,加上级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0.2亿元,收入合计2.6亿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亿元,为预算的76.6%,调出资金1.6亿元,支出合计2.6亿元。收支平衡。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亿元,为预算的114.3%,加上级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0.2亿元,收入合计2.6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亿元,为预算的76.6%,调出资金1.6亿元,支出合计2.6亿元。收支平衡。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25.1亿元,为预算的113.1%,加上年结余102.5亿元,收入合计227.7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4亿元,为预算的96.9%。收支相抵,年终结余133.7亿元。

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0.2元,为预算的100.6%,加上年结余67.3亿元,收入合计167.5亿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86.1亿元,为预算的93%。收支相抵,年终结余81.4亿元。

5.预算绩效管理情况。

全市进一步完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先导的预算编制模式,推动绩效目标设定与预算编制有机融合;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确保绩效目标按期保质完成;通过自评价、再评价、重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有效运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22年,市级87部门278个预算单位共编制2231个项目绩效目标,涉及预算资金33.2亿元,并对所有项目开展绩效运行监控;组织预算部门对上一年度2559个项目开展绩效自评并展开全面复核,涉及预算资金58亿元;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对25个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开展财政绩效评价;抽取2023年368个项目开展绩效目标重点审核,涉及预算资金43亿元;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其中10个重大政策或重点项目开展财政事前绩效评估。

2022年,各级财政均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上述预计执行情况在年度决算后,可能还有一些变化。待决算编制完成并经审计后,再按程序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二)市本级财政政策及重点领域预算支出成效

全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主动作为,扎实工作,抓牢收支“主旋律”,破解保障“关键题”,打好风控“组合拳”,夯实发展“奠基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聚力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

加快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贯彻落实应对疫情阶段性稳企纾困政策,全年减税降费115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70万户;缓缴社保费0.5亿元,惠及企业336户;减征社保费1.9亿元,惠及企业3.2万户;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资金1.7亿元、惠及企业2.2万户;为0.2万户市场主体免租0.4亿元。财政金融联动,引导信贷资金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年新增政银担业务100亿元,财政贴息0.3亿元,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各类市场主体近万户,平均担保费率降至0.26%。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提高采购资金预付比例、免收投标保证金,累计为供应商减少保证金占款约14亿元。推进惠企政策兑现改革,惠企公共政策网上超市平台上线政策917项,兑付资金23.5亿元。

2.聚力创新驱动,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

投入1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支持重点研发平台建设运营,推动十大创新园建设,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投入6.8亿元促进产业转型。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奖补政策,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动产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投入5亿元支持人才引育,全力保障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打造“创业芜优”之城,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6个,引进大学生6.6万人。设立5亿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等群体在芜湖创新创业;发放创新创业担保贷款18.8亿元。投入10.3亿元合力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继续支持自贸区芜湖片区先行先试、创新创造,推进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创新发展、联动发展。

3.聚力改善民生,支撑共同富裕新期盼。

投入99亿元全面完成“10+3”暖民心行动和20项民生实事目标任务。其中投入17.1亿元支持普惠均衡教育事业。推动加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投入18.7亿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养老、优抚、社会救助等提标补助政策。投入24.4亿元支持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投入7.8亿元保障疫情防控,支持组建市健康医疗集团,推进健康芜湖建设。入选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获中央财政补助5亿元;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获中央和省级补助10.4亿元。投入2.6亿元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推进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投入2.7亿元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投入4.6亿元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绿色社区建设。

4.聚力城乡融合,推进城乡面貌高颜值。

投入134.9亿元,支持人民城市建设。其中投入42.6亿元持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市到县及周边市高等级公路和城市次支道路建设,推动芜宣机场改扩建。投入36.1亿元加强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实施城区道路整治,加大城乡交通路网建设投入,完善停车场、垃圾分类等公用设施体系,支持打造“最干净城市”。支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城市书房建设运营。投入26.4亿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落实十年禁渔长效管控,投入3.4亿元高水平建设长江渔文化博物馆。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第二批示范城市,获中央财政10亿元补助,加快水环境改善。投入6.9亿元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支农投入和统筹整合力度,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5.聚力安全发展,守住风险防范安全线。

投入22.4亿元化解隐性债务,有效管控政府性债务风险。持续推进降本减负,政府性债务率持续下降。积极对上争取债券资金,全市共获批新增专项债券79.6亿元,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78个项目建设。投入5.6亿元支持和保障粮食安全。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逾46.2万亩,落实粮食种植户补贴政策,补贴面积301万亩,支持加强粮油和物资储备,有力保障粮食稳定供应。投入保供稳价0.3亿元,确保粮油、肉类等生活必备品价格平稳运行。投入5.5亿元支持保障安全稳定,加大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投入,推进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投入1.5亿元筑牢能源保供安全线,加快虚拟电厂建设,推进LNG接收(转运)站等项目建设,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三)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及财政管理改革情况

按照市人代会关于2022年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市审计局对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紧抓财源管理,稳住收入大盘,强化财政职能,支持稳经济稳增长大局。

1.千方百计挖潜增收,提升财政综合保障能力。

落实落细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修订完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推动各项财税政策靠前发力,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财政收入增长。成立市本级税源服务领导小组,扎实开展税收综合服务工作,完善协同治税机制,加强数据分析运用,深挖增收潜力。盘活政府资产资源,多渠道组织非税收入,加快储备土地出让进度,确保实现全年土地出让收入预期目标。实行闲置沉淀资金、低效无效资金、预算结余资金清理,积极盘活存量资金18亿元;制定争取上级资金考核办法,全力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向上争取资金增长35.4%,有效增强财政综合保障能力。

2.多措并举加快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严格执行12条控制压减行政开支举措,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强化信息化支撑,通过全面上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预算项目源头管理、预算指标全流程监控、业务流程规范化的管控模式,提升预算约束力。出台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的9项措施,建立上级资金分解下达三级调度机制,抓好直达资金机制,对已出台的支出政策举措靠前安排、加快拨付到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每月大额资金使用计划管理机制,统筹用好预算资金、专项债券资金等,精准调度库款,加快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点领域支出进度,尽早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3.防范财政运行风险,稳固财政发展根基。

调整完善市与区财政体制,提升市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缓解部分区市的财政困难。第一时间下达中央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资金33亿元,支持县市区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做好民生保障。将新增债券资金向县区倾斜,县区新增政府债券资金占全市81.4%。密切关注基层财政运行动态,对各区“三保”预算安排和执行、债务管理、库款保障等情况,开展联动监测和动态预警,确保县市区财政平稳运行。完善常态化监控机制,严禁新增隐性债务,压实化债主体责任,防范出现系统性风险。

4.坚持源头管控,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强化纪律意识、严明纪律规矩,抓实财经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下半篇文章。深化零基预算管理改革,打破部门预算支出固化僵化格局。加强财政中期规划与年度预算的衔接,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一步落实“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提高绩效管理质量和水平,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管理,强化绩效约束。开展国有低效闲置资产清查及处理工作。加强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注重政府财务报告与国有资产报告等相关数据共享衔接。加快政府采购“徽采云”平台建设,“徽采云”监管系统、平台电子卖场上线运行,政府采购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各位代表,2022年财政预算工作在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但也要看到财政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财政收入增速趋缓与刚性支出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部分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偏慢、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不够高;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压力持续加大。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3年预算草案

(一)2023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理念,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坚持零基预算理念,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坚持节俭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坚持财政支持方式创新,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率;坚持防范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积极化解财政收支矛盾,确保预算平衡可持续;坚持深化财政重点改革,健全与芜湖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预算制度,为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二)2023年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充分认识当前严峻复杂的财政收支形势,按照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结合对2023年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其中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具体如下。

1.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预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1亿元,加上级税收返还及补助收入156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其他资金40.3亿元、一般债券转贷收入57.3亿元、上年结余收入9.9亿元,收入合计684.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4.8亿元,加上解上级支出35亿元、一般债务还本支出64.7亿元,支出合计684.5亿元。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7.2亿元,加上级税收返还、补助及下级上解收入121.7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其他资金24亿元、一般债券转贷收入1.7亿元、上年结余收入4.6亿元,收入合计299.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2.9亿元,加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6.5亿元、上解上级支出30亿元、对下级转移支付59.8亿元,支出合计299.2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预计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84亿元,加上年结转和上级补助收入40.1亿元、调入资金5亿元,专项债券转贷收入40.7亿元,收入合计369.8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39.4亿元,加专项债务还本支出20.4亿元、调出资金10亿元,支出合计369.8亿元。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03亿元,加上年结转和上级补助收入28.4亿元、调入资金0.5亿元,专项债券转贷收入40.7亿元,收入合计272.6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57.1亿元,加专项债务还本支出5.5亿元、调出资金10亿元,支出合计272.6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预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0.1亿元,收入合计1.1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8亿元,调出资金0.3亿元,支出合计1.1亿元。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期1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0.1亿元,收入合计1.1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8亿元,调出资金0.3亿元,支出合计1.1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023年全市预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期125.7亿元,加上年结余收入133.7亿元,收入合计259.4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01.1亿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158.3亿元。

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期109.7亿元,加上年结余收入81.4亿元,收入合计191.1亿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2.3亿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98.7亿元。

(三)市本级2023年预算收支安排的主要方面

2023年,在安排重点财政收支政策时,我们更加注重可持续,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精准施策,更好服务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1.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积极拓宽财力统筹渠道。

一是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退税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确保应退尽退、应减尽减、应降尽降,提升对企服务精准性,进一步提升财源转化成效,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增长。

二是积极拓宽财力统筹渠道。积极采用市场化手段盘活政府资产资源,提升政府资产使用效益,保证适当的支出强度,确保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

三是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模式。落实市政府投资计划项目资金筹措工作实施方案,继续谋划和挖掘一批高水平优质专项债项目,积极争取扩大新增地方债限额规模。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采取基础设施REITs、PPP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领域。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是完善财政资金保障体系。科学统筹运用中央、省、市和社会等各类科研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安排科学技术支出预算14.8亿元,推动创新能力全方位提升。

二是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安排产业创新专项资金10亿元,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等,支持梦溪路科创走廊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推进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创新型市场主体培育支持,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支持汇聚更多创新人才。安排人才类资金5.8亿元,提升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持续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支持打造“创业芜优”之城。推动靶向培育和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3.坚持政策精准发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资金5亿元,精准滴灌产业集群关键环节,支持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安排工业技改专项资金4.6亿元,促进创新技术为制造业赋能,鼓励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发展,支持发展数字经济。

二是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统筹安排资金10亿元,支持“双招双引”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推动形成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培育梯队。

三是支持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实解决方案,安排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1.7亿元,支持做大做强智慧、绿色、冷链物流等新业态。安排支持金融业发展支出2.3亿元,吸引重要金融机构落地,加强信贷支持,推动创投风投扩容提质。安排商贸流通领域资金0.8亿元,大力推动会展、外贸、电子商务等商业服务业发展,促进外贸外资稳量提质。

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排专项预算2亿元,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

二是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0.9亿元,推动科技强农,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引进培育推广优质水稻品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机械强农,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推进特色种养业、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项目开展。

三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安排农林水支出7.8亿元,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不低于9.6%,保障水利发展、农村公路大中修、“一事一议”市级财政奖补;推进农村改厕和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5.推动人民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宜居城市品质。

一是着力提升人民城市品质。安排城乡社区支出28.8亿元,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提升城市硬件设施,加快实施城市更新项目,构建城市公园体系,精细化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和科学绿化,支持打造“最干净城市”。

二是持续增强枢纽城市功能。安排交通运输支出预算26亿元,持续支持芜宣机场改扩建,优化完善高快速路网,加快铁路枢纽、机场港口、公路交通建设;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通勤体系,着力提升交通领域民生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公交扶持机制和政策。

三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安排公共安全支出9.9亿元,强化公检法司、纪检监察等部门经费保障。支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交通安全、消防救援、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体系建设。利用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高标准开展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安排粮食、食用油、冻猪肉等储备补贴0.4亿元,支持群众生活物资稳定安全供给。

四是打造智慧城市建设标杆。安排城市大数据中心、政务云等信息系统建设资金2亿元,大力保障城市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平台和“一网统管”等经费需求,提升各项民生服务数字化水平,努力让市民、企业办事少跑腿、不折腾、更省心。

6.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建设更高水平美丽芜湖。

一是持续提升大气质量。安排节能环保资金9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充电桩等设施建设,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支持重点行业实施绿色技改,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鼓励秸秆综合利用。

二是深入推进水土环境治理。安排污染治理支出2.5亿元,保障污水处理、污泥处置、黑臭水体整治等项目,支持长江岸线整治、污水治理、科技护江等长江岸线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落实水环境补偿政策;支持土壤污染治理。

三是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安排生活垃圾处理费、飞灰处理费等0.6亿元,支持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等建设,大力推进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支持焚烧发电运营。

7.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支持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安排教育支出18.7亿元,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推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支持落实“双减”政策,保障教师待遇、学校教学设备购置及校园维修,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和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

二是支持实现病有良医。安排卫生健康支出19亿元,用于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及医疗救助,支持北京天坛医院芜湖医院等项目建设;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新阶段疫情防控,兑现特扶家庭补助、激励婴幼儿托育机构发展等政策。

三是支持实现住有宜居。安排住房保障支出4.2亿元,支持开展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加装电梯、物业整治等公共配套完善工作;支持实施覆盖特困人员、低保家庭、中低收入人员等住房困难人群的住房租赁补贴政策。

四是支持实现劳有厚得、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1.7亿元,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突出做好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支持多层次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本民生兜底保障。

五是支持提升城市软实力。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亿元,持续支持城市书房建设运营,加快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支持长江渔文化博物馆建设;支持传媒事业发展,保障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运行管理和免费开放;促进口袋体育公园等群众体育设施建设。

三、2023年财政重点工作

2023年,全市财政部门将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按照报告确定的财政改革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重大战略保障,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重大战略任务保障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强产业政策优化,培育优质税源。依法依规组织收入,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协同加强对上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并管好用好政府债券资金,多措并举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制定重点事项保障清单,推进财政资金统筹整合,构建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资金安排机制,推动财政政策资金向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从严从紧核定“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积极盘活存量资金,腾挪出更多的财力用于保障重点领域支出。

(二)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筑牢财政安全运行底线

做好新形势下财政收支平衡,开源和节流并重,在制定政策、安排支出时,坚持积极与稳妥并重,统筹考虑财政可承受能力,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健全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政府债券“借、用、管、还”全过程管理,坚守政府债务风险底线,抓实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推动全市政府性债务风险等级处于合理区间。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细化落实“三保”预算编制审核、预算执行监测、风险预警处置等机制,优化国库资金管理,统筹精准调度资金,兜牢“三保”底线。

(三)提升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更多资源支持发展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促进政府股权投资基金与产业奖补政策互通互补,提升政府投资基金运作成效。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发挥财政金融政策融合力,鼓励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严格控制竞争性领域财政投入,对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支持的事项,减少财政直补,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政府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入,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四)提升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始终把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级,保障好基本民生。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围绕实施好暖民心行动,深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更加注重盘好存量、用好增量,找准找实落脚点,推动各项民生实事落到实处。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五)提升财政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财政管理改革

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坚持预算和绩效管理相互融合、一体推进,健全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应用,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强化预算约束、执行监控和绩效管理。推动预算指标核算管理改革试点,实现预算指标管理全流程“顺向可控,逆向可溯”。进一步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确保资金快速落实到基层和单位。

各位代表,2023年全市财政管理改革工作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领悟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扎实做好财政各项工作,为奋力谱写现代化芜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