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报告

关于芜湖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3-01-20 16:42来源: 市人大浏览次数:

——2022年12月31日在芜湖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周  浩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全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提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启航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形成的决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稳增长、防风险、保稳定、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经济指标实现合理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亿元,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8.4亿元,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00元,增长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650亿元、增长8.5%,贷款余额5260亿元、增长11.8%。

稳经济政策落地见效。出台36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实施19条接续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主要指标日调度机制,强化县区督导服务,持续助企纾困解难。办理“退、免、减、降、缓”各项税费115亿元。惠企政策网上超市上线政策917项,累计兑现资金23.5亿元,惠及企业20万家。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开展管行业必须管投资专项行动,新开工省重点项目424个、竣工545个。211个市政府投资计划项目投资完成率超九成,为历史最好水平。建立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专班,获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51个,投放金额29.4亿元。为234个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和专项债资金96.3亿元。

“双招双引”高质高效。坚持顶格战法打出“新攻势”,建立项目专员和项目专班负责制,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20个,总投资4257亿元、增长33.6%,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8个、较去年翻一番。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强化项目建设管理,总投资150亿元的海创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总投资100亿元的耀石石英玻璃纤维研制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比亚迪产业园实现当年投产、当年产值过百亿。完善“紫云英人才计划”,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汇集21项支持政策,兑现人才补贴2.7亿元。精心打造集“住、职、创、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人才驿站10个。举办“云上双选会”,派发3000万元城市体验券。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6个、高端人才1870人、大学生6.6万人。

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8%,历史性跃居全省第一。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32个,列入国家、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3个。5项创新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5家。海螺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入选全国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4家,湾谷科技园等首批十大创新园开工建设。

(二)发展动能加速集聚,产业体系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深入实施一产“两强一增”、二产“提质扩量增效”和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7:48.4:47.9。农业生产总体平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推动粮食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工业生产稳步提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6户,规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增长11%和8.2%。服务业增势向好,限额以上商贸单位零售额增长5.9%,位居全省第二。

优势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等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9%。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54个、总投资510.9亿元。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实现“零突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7家,获批省级绿色工厂7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经开区入选国家首批工业互联网+园区试点示范。

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深度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成功获批,已签约数据中心项目10个、总投资2200亿元,珑腾智算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数据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全国首个汽车行业大规模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体验中心,新增“登云”企业1469家、5G基站2600个,迈入全国数字城市建设五十强。

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启动实施十大新兴产业聚焦发展行动,突出以优势细分领域为抓手,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8.1%。资金、技术、应用场景等产业生态不断优化,获上级产业扶持资金3.8亿元,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落户我市。政府性投资基金新增投资项目138个、投资额超9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400亿元。新能源汽车基地、通航基地获省级基地考核评估A等。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工程研究中心7家,成立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出台加氢站布点规划,谋划建设氢能产业园。成功举办首届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启动建设中国航空产业知识产权营运中心。

服务业发展韧性增强。开展“皖美消费·乐享芜湖”等系列活动,发放各类消费券1.3亿元,带动社会消费超10亿元。商贸流通加速恢复,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295家,培育省级以上特色商业街区6处,28家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营业收入超10亿元,其中5家企业超百亿元。持续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江北新区、新芜经开区获批省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新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7家,占全省四分之一。

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46.2万亩,建成智慧芜湖大米示范基地15万亩。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新增绿色食品产业项目152个,宠幸宠物、老金磨方、邻几供应链等一批超10亿元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发展乡村农旅融合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突破30亿元。

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启动全面打造“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锚定“席地而坐”标准,常态化开展全域深度保洁。成功入选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着力打造“长江中下游大城市织网联圩洪涝统筹样板”。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25个、棚户区3378户。构建“三网融合”通勤体系,新建续建城市次支道路93条,开通微循环巴士线路32条。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市区增花添彩工程一期、二期全面完工。建成“芜小园”口袋公园50座,新增绿地面积170万平方米、绿道35.2公里。启动“全民共读”计划,参与人次超200万,建成城市阅读空间72个,“共读一本书、共建一座城”深入人心。

(三)深化改革添势赋能,开放活力不断迸发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印发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市属企业营业收入641亿元,增长23%。新成立市健康医疗集团、大数据公司。坚持“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导向,扎实推进“标准地”改革,出让面积占新增工业用地84.6%。加快推广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评价全覆盖。归集信用数据22.3亿条,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居全国261个地级市第四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5个县市区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县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9.5件,连续11年全省第一。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举办“畅聊早餐会”40场,解决企业问题113个。在全国率先发布“7×24”小时政务大厅地方标准,实现企业开办移动端智能审批,市场主体总数突破50万户,其中企业主体增长13.4%。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3家企业获批上市,新增直接融资338.5亿元。深入开展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解决公共政策兑现问题285个、兑现政策资金5.2亿元,“依法兑现公共政策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进出口总额超130亿美元、增长15%,经开区入选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交易额达43亿元、增长50%,规模跨境电商产业园达7个,位居全省第一。使用海外仓50个,分布欧美、亚洲等21个国家。区域合作走深走实,与长三角九城共同发起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会同10个市(区)共建长三角应急管理城市联盟,成功举办长三角科技论坛暨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飞地”建设取得新成效,安徽创新中心宁波人才飞地、浙江创新中心芜湖人才飞地正式启用。

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自贸片区新注册企业2250家、增长20%,新签约项目130个、增长54.8%。新入选省制度创新案例17项,其中5项成果为全国首创。全省首只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成功落地。高标准推进江北新区建设,修编完善大龙湾、沈巷等片区控制性详规,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建设全面启动。总投资100亿元的信义七期光伏组件盖板项目建成投产,奇瑞超级二工厂、隆基光伏等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楚江大道东段等道路建成通车,皖江学院新校区、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体完工,持续展露现代化新城新风貌。

(四)人民城市共建共享,城乡面貌更加靓丽

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长江路高架、峨山路一期、八里湾大桥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塔桥多式联运基地开工建设。优化“两区、两联、一配套”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格局,港口基础设施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芜湖港集装箱量突破125万标箱。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工建设,芜宣机场客运航线增至34条,航线数量跃居全省第二。

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落实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2000万,村均经营性收入突破4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万元、增长7%。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完成农村改厕1.4万户,新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70个,新建、养护“四好农村路”940公里。繁昌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五)绿色转型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印发实施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光伏发电推广应用实施意见等,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万千瓦。成功入选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全面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加快虚拟电厂建设,完成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能耗数据接入,实现40万千瓦可调负荷的高效聚合。扎实做好电力保供,积极引导企业用户开展全量需求响应25次,累计响应负荷594万千瓦,成功应对历史罕见高温天气挑战,有效保障民生用电和电网安全。

污染防治有力有效。PM2.5平均浓度32.9微克/立方米,优于省考核指标,环境空气优良率达81.2%。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固废(危废)和辐射环境安全形势总体稳定,10家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

长江生态保护持续修复。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整改,办结中央、省级交办的各类问题319个,整改完成率达97.6%。升级改造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船舶污染物接收量位居全省前列。长江芜湖河段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启动外龙窝湖省级湿地公园一期、惠生联圩生态公园建设。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暖民心行动成效显著。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实施20项民生实事基础上,更加聚焦解决供需方面突出、群众反映强烈、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启动实施就业促进、老年助餐、金牌物业等“10+3”暖民心行动。建成运营老年助餐点508个,服务老年人超80万人次。新增婴幼儿托位5457个,实现幼儿园延时服务全覆盖。新建、改造提升菜市37家。建立健全群众评价机制,跟进监督项目实施成效,38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群众知晓度、满意度不断提升。

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所、中小学18所,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6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加快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工建设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项目,组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入选全国首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项目示范城市。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开工建设“宜邻中心”项目15个。新建健身步道43公里、全民健身设施400余个,让群众健身举步可达。省运会金牌数首次“破百”,居全省第三。建成“周末剧场”舞台12个,演出144场,唱响“欢乐芜湖”文化品牌。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打造“就业芜优”服务品牌,建设“三公里”就业圈,创新开展沉浸式直播招聘17场。设立5亿元大学生创业基金、5亿元双创孵化基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8亿元。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资金1.7亿元,减征社保费1.9亿元,惠及企业3.2万户。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为群众节约费用3.6亿元。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794元/月,居全省前列。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6700多套,满足新市民、青年人、低收入等群体住房需求。落实保供稳价长效机制,“惠民菜篮子”门店扩充至15家,供应蔬菜2312吨,让利514万元。

(七)社会治理和谐有序,安全形势平稳向好

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打赢“3·24”“4·17”两场疫情阻击战,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打造“15分钟核酸采样圈”,形成智慧化的信息系统和扁平化的指挥体系,疫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完善46个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基础模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工程建成使用。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7个。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6.3%、21.2%。

平安芜湖建设持续深入。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任务。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打造矛盾纠纷化解亮点品牌,成立品牌调解工作室15个,“解纷芜优”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处理各类案件近万起。南陵县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较好、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受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冲击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等部分经济指标弱于年初预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规模还不够大,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城市层级不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能力不强。产业聚焦不够,特别是新兴产业优势细分领域还需进一步培育。同时,节能降碳压力增大,能源消费增量空间有限,产业转型升级、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亟需加快。城市品质提升、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们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与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至关重要。当前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仍在上升。从国际看,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全球安全格局深刻调整,供需循环受到严重干扰,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从国内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推动经济增长还需付出更多努力。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随着防疫政策的不断优化,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经济循环更加畅通,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也将明显增强。从我市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多重战略机遇交汇叠加,有利于加快交通融通、数字融通、区域融通,使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价值链更加有效链接。尤其是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和一批管长远、利民生的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将为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五个增强、五个走在前列”和“六个现代化芜湖”的目标要求,坚持发展目标对标全国前50强、发展模式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强化“不赶超就被超、不主动就被动”意识,奋勇争先、奋力拼搏,用高质量提升发展成色、用加速度应对发展挑战,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在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统筹考虑我市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如下: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粮食产量稳定在27亿斤以上,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全力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发挥投资对扩内需的关键作用,围绕宏观政策、产业规划、重点领域,超前谋划一批稳增长、调结构的重大项目,提高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617个、计划投资2118亿元,市级政府性投资增长12%以上。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开展“皖美消费·乐享芜湖”等系列活动,积极推出汽车、家电等惠民让利促销活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支持数字电商和新型消费业态发展,力争实现网络零售额700亿元。全面提升对外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开展“徽动全球·出海芜优”行动计划,积极赴境外招商引资、开拓市场,力争实际引进外资增长15%。推进外贸倍增行动计划和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进出口总额突破140亿美元,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20家。

全力稳定居民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放大“紫云英人才计划”品牌效应,优化人才驿站功能,新引进大学生6.5万人以上。健全阶梯式双创孵化体系,建成市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80家。深入开展“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力争60%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标准。推动职业技能等级社会化认定,培训技能人才5万人次。依托“就业芜优”一体化服务平台,精准开展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帮扶。

全力稳定物价水平。加强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预警,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联动,引导企业合理增加储备。纵深推进“1%工作法”,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推出更多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举措。加强粮油、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政府储备,适时运营“惠民菜篮子”门店、投放政府储备猪肉,确保重要民生商品量足价稳。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做好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工作,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优化开放创新生态。深化揭榜挂帅、定向攻关等创新体制机制应用,实施2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0个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强化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各300家。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五年行动,力争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建设芜湖科技大市场,积极举办技术成果供需、项目资本对接活动。加快科技人才引育,探索设立高端人才引进基金,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0个、领军人才195人、高端人才1950人。

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全面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开展“工业强基”项目12个,完成企业智能制造诊断服务400家、亿元技改项目150个,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家,打造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个。积极争创中国工业大奖,培育安徽工业精品8项。

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聚焦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抢抓“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机遇,高标准建设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努力打造全国十大中心集群先行者和示范区。开工建设中国电信大数据产业园三期、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等项目,力争在建机架规模突破10万个。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工赋芜湖”行动,支持海螺、奇瑞争创国家级双跨平台,加快市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赋能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标杆示范培育行动,新增标杆示范企业100家、“登云”企业800家。

推动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焦25个优势细分领域,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向优势细分领域集聚,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引领力、全球影响力的优势产业。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0家以上,产值增长1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以上。发挥财政资金杠杆联动作用,力争政府投资基金投入达70亿元,撬动社会投资350亿元以上。加快打造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争取省级“中试基地”等项目支持。

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争创省级及以上两业融合试点。实施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专项行动,着力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建成宝特多式联运中心、京东芜湖智能供应链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布局建设一批冷链物流项目,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高质量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力争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示范区7家。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国有资产资本证券化,力争市属国有企业控股及参股上市公司达4家。持续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确保出让面积占新增工业用地比重达80%以上。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将亩均效益评价范围拓展到占地5亩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消化“批而未供”土地和处置闲置低效土地1.6万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优化使用方向和支出方式,让有限财力精准滴灌发展需要。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平台作用,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40项以上制度创新成果。深化与浙江舟山片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协作,增强自贸联动效应。推动产品便利出口,促进大宗商品进口,搭建新型易货贸易社会化服务平台,做大汽车出口金融平台,力争新增出口汽车3万台。主动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区建设,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加速G60科创走廊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建设,打造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创新型企业研发中心和面向国际的交流中心。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商品和要素流通,常态化开展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排查。强化营商环境感知系统运用,争取更多评价指标达到全国标杆水平。完善“畅聊早餐会”、“企业家接待日”等政企沟通机制,扩大“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提升政府公信力。实施民营龙头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力争新增上市企业5家、报会5家。强化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新增融资规模410亿元。实施中小企业融资专项行动,新增政银担100亿元,信用贷余额超610亿元。

(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人民城市建设

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启动“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根据国家、省“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相关部署,超前开展我市“十五五”规划谋划工作。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科学编制市县镇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编制2023年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有序实施已获批方案,并根据需要动态调整。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成G4211宁芜高速皖苏省界至芜湖枢纽段改扩建等高速工程,开工G347通江大道快速化改造等国省道重点工程,实现芜湖至上海、南京、合肥方向通道提标扩容,加快主城区与无为、南陵、繁昌、湾沚之间快速通行。推进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塔桥多式联运基地建设。加快三山港扩大开放验收,力争芜湖港集装箱量达140万标箱。开工建设芜宣机场改扩建工程,打通周边公铁通道,加密全货机货运航线。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04个、农村危房400户。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000个、城市公共停车泊位3500个以上。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滨江地块、老船厂、老八中等城市更新项目,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实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赋农行动,加快打造6个百亿级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实施“小田变大田”25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保障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双增长”。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完成农村改厕1.1万户,新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65个。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400公里、养护工程500公里,危桥改造7座。坚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力争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到50%。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家,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4万人次以上。

(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巩固水污染防治成果,实施主城区水体水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消除劣Ⅴ类水。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建成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二期、镜湖区道路排涝工程。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绿化2.6万亩。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开展能耗产出效益评价,严格“两高”项目审批,推进优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深化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信贷余额650亿元。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加强能源替代利用与资源共享,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全面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再提升。

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坚决抓好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着力推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进一步完善全要素生态网络监管体系,优化升级智慧生态环境平台。完成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升级改造,严厉打击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组织实施龙窝湖及惠生联圩生态修复工作。

(六)坚持推进共同富裕,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持续实施“10+3”暖民心行动,推动老年助餐、安心托幼、快乐健身等项目提质扩面。新增城乡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161个,将农村养老服务纳入暖民心行动。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500个。完成55个菜市改造升级。70%以上街道达标“干净街道”。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动财力下沉,兜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公办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分别提升至60%、88.5%以上。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所,新增学位1.3万个。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支持安师大学科振兴、基础教育振兴计划,共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加强健康芜湖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医疗救治体系,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加速建设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项目,推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安徽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安徽医院等重大项目落地,提升城市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新建全民健康场地设施200个以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繁荣发展文旅事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市公共文化艺术中心、长江渔文化博物馆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化“全民共读”,加快城市书房和城市书吧建设,持续打造“15分钟阅读圈”。推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创建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积极举办周末剧场、文创市集、创意快闪等文化活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全面参保计划,深入开展“暖阳工程”,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提升低保、特困等救助保障水平,城乡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率达65%以上。新增家庭养老床位100张,完成适老化改造1000户。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实施优化住房供给行动计划,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持续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七)坚持守牢安全底线,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芜湖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树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思维,持续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开工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二期工程。加快市级综合性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推进镇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覆盖率达90%,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推动安徽(芜湖)应急航空救援基地、森林扑火队伍应急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提高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实现重点县非煤矿山和尾矿库总量下降20%以上。

保障经济安全。健全经济安全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分领域完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发现、解决各类问题。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切实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探索建立金融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妥善处理涉众型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全面压实粮食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国家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持续改善储粮基础设施,稳步推进高大平房仓、粮食气调仓等项目建设,确保“优粮优储”。强化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力争开工华电二期4号机组、西形冲抽水蓄能电站,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6万千瓦。充分运用虚拟电厂平台,加强能源运行监测预警调度,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信访工作责任体系建设,提升初信初访办理质效。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进智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和社会组织作用,支持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合法权益。

各位代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芜湖篇章!